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清韵

爱生活 爱旅游 爱摄影

 
 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尼康新发布昭示相机新时代,相机器材未来的趋势遐想  

2011-09-26 20:22:28|  分类: 摄影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
尼康1系列如期在9月21日发布了,以下是新发布的一些信息:

Nikon 1 J1/V1 are the new mirrorless cameras
Lenses: 1 NIKKOR VR 10-30mm f/3.5-5.6, 1 NIKKOR VR 30-110mm f/3.8-5.6, 1 NIKKOR 10mm f/2.8 and 1 NIKKOR VR 10-100mm f/4.5-5.6 PD-ZOOM
More new products: Speedlight SB-N5, GPS Unit GP-N100, Mount Adapter FT1
Product availability: October 20th, 2011
Prices :
Nikon 1 J1: $649.95 (with kit lens 1 NIKKOR VR 10-30mm f/3.5-5.6 lens)
Nikon 1 V1: $899.95 (with kit lens 1 NIKKOR VR 10-30mm f/3.5-5.6 lens)
Nikon 1 10mm f/2.8 pancake lens: $249.95
Nikon 1 VR 30-110mm f/3.8-5.6 lens: $249.95
Nikon 1 VR 10-100mm f/4.5-5.6 power zoom lens: $749.95
Nikon 1 SB-N5 Speedlight: $149.95
Nikon 1 GP-N100 GPS unit: $149.95

更多内容,可以参考:
http://imaging.nikon.com/lineup/acil/bodies/v1/sample.htm
风起云涌迎接新时代,相机器材未来的方向在何方? - 一镜收江南 - 清韵
 
我相信比较多的人有点失望,至少从我周围的反馈来看是这样的。我个人觉得,新品的确没有给人带来太多的惊喜,但是老谋深算的老尼向来是稳扎稳打的,这步棋,到底是如何打算的呢?

尼康是这样定义自己的产品市场的——这是一个既不同于数码单反,也不同于轻便DC的全新市场。也许大家会很好奇,难道尼康所说的不正是其他厂商已经开拓了的微单市场吗?尼康认为其他品牌的微单产品多是以“单反辅机”的身份出现,而尼康则觉得自己的产品是全新的,不从属于某一种产品的。

以上这段文字大致引用自春卷的博客,尼康的意图在我理解来看,它是在做一个全新的市场,一个普通消费者需要的大众市场,说到这儿,就不得不谈谈,普通消费者的关键需求到底是什么?

由于平时被别人咨询的比较多,在我看来,普通消费者的关键需求有这几项:
  • 能够连续拍摄不要停滞
    那种小DC拍一下要等一两秒才能拍下一张的太折磨人,等我能拍第二张,小孩子刚才笑的表情都没了。
  • 能够手持拍摄夜景
    要是能够不用带三脚架,手持就能拍夜景不糊掉该多好啊,我对画质要求并不十分苛刻
  • 尽量小巧便携
    相机肯定是小巧到能装进口袋最好,这样可以随身带着,想拍就拍
  • 尽量在全自动模式下对付大多数的场景
    我想有好的画质,但是最好不要让我学习太多的摄影技巧,我想轻松点,只要买个高级的相机,就可以拍的”更好点“
让我们逐个过一下。
  • 能够连续拍摄不要停滞
    10fps/60fps/400fps/1200fps,这是尼康新相机的连拍速度,没错,最高是1200张/每秒!我甚至可以用”骇人听闻“和”丧心病狂“来形容它。从发展的眼光来看,这个数字依然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。对于一些只是为了拍孩子能连拍抓住瞬间的朋友,单反还是无反光镜的新相机?这是不是一个问题呢?

  • 能够手持拍夜景
    据样图来看,新相机的可用ISO应该在800~1600,或者说,800可以放心用,1600处理下也可以用,3200就很勉强了。按照新相机的CMOS大小,一般可以用10mm的焦距拍夜景,那么根据安全快门的公式,至少需要十分之一秒的快门速度才能拍下夜景。按照平时拍夜景的经验,可用ISO达到1600的话,那么部分较亮的夜景已经可以手持拍摄了,如果能够达到3200或者6400以上,那么手持夜景会很轻松。有朋友可能要说,目前高级的单反例如D700、D3s的可用ISO只不过3200到6400,尼康新相机CMOS要小好几个档次,要达到这么强的指标,是不是天方夜谭啊?在我看来,这绝不是天方夜谭。首先,电子感光元件仍属于比较新兴的领域,仍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。其次,图像的后期降噪,提高的空间依然相当大,例如可以利用超高速的连拍进行多帧合并降噪等等。第三,小相机的降噪并没有像素增长的压力。1000w像素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已经够用,如果维持像素不变,那么要提高高ISO的画质还是比较容易的。电子和软件的东西都是有很大的空间去提升的,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。试想,如果小相机也能手持拍下夜景了,我们大多数人还会去选择单反等大相机吗?

  • 尽量小巧便携
    如何算小巧便携?不同人有不同的标准。对于追求画质的旅行摄影师来说,可能能在摄影背包里放得下就算便携了。而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,我觉得便携的标准是可以放的进口袋里。尼康这两款新相机从体积来看并没有相对松下和奥林帕斯的4/3系统相机有太大的优势,目测差不多,但是凡事不能只看表面。限制相机大小的核心因素是什么?不是机身,而是镜头。而限制镜头大小的又是什么呢?是画幅。对于电子和软件,我们可以给予足够的想象力,对于光学镜头,则很难,索尼APS-C画幅的单电NEX可以将机身做的相当小巧,但是镜头依然和普通单反差不多大,4/3系统的松下和奥林帕斯镜头可以做的更小,就是得益于他的画幅更小,所以镜头是整个相机系统大小的瓶颈。尼康之所以将画幅定在如此大小,绝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可以推测的是:这样大小的画幅,加上镜头依然可以放进口袋。不过就这次发布而言,我们发现两款新相机并没有比松下的GF3小多少,这让很多朋友比较失望,包括我,但是,我有理由相信,这仅仅是个开始,这个系统一定可以做出比4/3系统更小的尽头,而今年松下新发布的极便携镜头已经差不多可以把相机放进口袋了。一个画幅是否可以流行,最终还是要经过时间的经验,这是一个寻找画质与便携间最佳平衡点的过程,而这个平衡点就是画幅:画幅太大无法便携,画幅太小担心画质不佳。这组矛盾中,画幅太大会导致镜头大,要缩小镜头体积,是光学设计问题,画幅太小会导致画质不佳,要提高画质需要提高电子水平和软件处理水平,这是电子和软件的问题,两相比较,我相信,电子和软件的提高空间要比光学的提高空间大的多,这也是我觉得放长远看,这是一个让人看好的画幅标准。

  • 尽量在全自动模式下对付大多数的场景
    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往往和专业使用者的需求是相反的。例如对焦,专业摄影师常常有浅景深的需要,而普通消费者而言,则是需要“全部清晰”。小相机使用更小的CMOS,所以景深本身就比大相机大,再配合“超焦距”等对焦技术,在对焦上就很容易实现“全部清晰”。所以,在”全自动模式“下,小相机甚至比大相机更容易符合普通消费者的需求。



相机器材未来的趋势

-- 市场明确细分,小型化成为主流

通过上面的分析,不难看出,一旦小相机成熟,绝大多数的消费者会选择这样的小相机,因为小相机携带方便、容易使用、画质够用。而这些,正是普通消费者的核心需求。很多朋友可能对这样的观念不认同,因为在他们心里,仍然是画幅至上。

总体上看,相机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小型化的过程,现在广泛应用的135系统是更大的120系统被革命后的产物。随便看一眼大家手中“好一点”的器材, 不难发现,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。就胶片系统而言,也在进行着小型化的努力,APS就是其努力的结果。如果不是数码大潮的冲击,APS在今天或许已 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。

数码系统的发展轨迹却似乎是相反的,从小体积起步,然后努力向大发展,在许多人眼中,“全幅”似乎是近一时期的终极目标。这似乎与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驰,却也不难理解:初期因为技术的局限,CCD/CMOS实在是太小了,许多指标无法满足基本的需求,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为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。随着电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,半幅的相机的画质已经越来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费者的需求,继续发展全幅,就像对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样,仅仅是对市场误解的一种迎合。

光学镜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,已经相当的成熟,数码相机普及只不过是近十年的事情,电子技术和相应的图像软件技术尚有很大的提高空间。所以对于相机小型化的极限,我们大多数人的看法是太保守了。

那么,这样的小型化有无其他的限制?有,那就是景深。尼康2.7倍的新相机画幅景深太大了,难以达到背景模糊的浅景深,这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不是什么缺点,但是对摄影爱好者,对专业摄影师来说,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缺陷。那么多大的景深差不多够用了呢?以我的使用经验来看,我觉得APS-C的景深够用了。今后的市场,应该是一个更为细分的市场,尼康这个小画幅应该占据主流的大市场;松下、奥林帕斯的4/3画幅可以与其竞争同一块市场,由于其景深更浅,也可以分专业摄影师的备机市场;APS-C画幅和135全画幅,作为专业摄影师不同需求,都会长期存在,但只是小众市场。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996)| 评论(28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